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医学院与EDDA科技共建“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率先开创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02

730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与EDDA科技合作共建的“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率先开启智能时代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中心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全定量现实虚拟技术”,可将患者的CT、核磁等影像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系统处理,得到真实还原的全息化定量化人体三维解剖结构并映射在虚拟空间里。

医生可通过专用设施,在增强现实的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并可通过手势和语音操作,实时进行器官和病变的立体几何分析,精确测量目标结构的区位、体积、径线、距离等参数,同时还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师规培、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革命性的新模式。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开创智能时代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教授表示:医学已经进入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时代,医学教育也需借助前沿科技的融入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过去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人体标本实物的讲解,书本、插图以及视频和幻灯的展示,现在我们步入了“人工智能+全定量现实虚拟”时代。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全息定量化地虚拟还原现实,在虚拟的空间里,医生、医学生,可直接透视人体的细致解剖结构,并由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这种新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实际医疗和医患交流方面,该模式也有效改善了医患沟通效果,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风险,提升手术的精准程度。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EDDA科技公司董事长钱建中博士表示: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精准诊疗”十余年,所独创开发的IQQA®人工智能赋能平台,通过AI及全量化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Quantitative Mixed Reality,简称“QMR”)等最新技术,打通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精准定量诊疗关键信息的层层壁垒,并实时交互地映射、跟踪、配准到三维现实场景中,应用于临床诊疗、临床教学和医生规培。以智能、开放、共享的技术,为智慧医疗时代对信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必备工具,提高医疗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公司联合创始人曾小兰博士担任本次发布会主持人,并运用QMR全定量现实虚拟系统精彩演示了精准肝切除、肝门胆管癌、肺段胸腔镜机器人手术、肾脏微创手术规划等典型教案。

AI + QMR

全新震撼体验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在“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发布会的现场演示及体验环节,使用IQQA适配的全息投影设备,眼前的空间中立即映射出一个全息化的人体三维解剖结构,并可通过手势和语音操作。来自全国各地著名医学院和医院的领导、专家医生及行业媒体人员热情体验了AI+QMR技术完美结合,创新应用于临床教学培训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以前做手术,要花很长的时间在脑海里将二维的影像转化成三维解剖结构。手术前一晚,还要在脑海里反复放电影,强化记忆,保证在手术台上不出差错。”董家鸿教授的这种经历,应该是大多数外科医生共有的。现在,这种“脑海中的演练”完全可以通过“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在现实中完成,实现了从“先开刀再看”到“看准了再开刀”的跨越性转变。

QMR全定量现实虚拟系统可将各类真实的常规、经典和疑难病例,如精准肝段切除、肝门胆管癌、肝包虫病自体肝移植、肾脏微创手术、肺段胸腔镜机器人手术方案等,实时交互,全息全定量,现实虚拟地呈现给教学双方:通过手势和语音指令对各类个性化人体器官三维解剖及各组织、病灶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与临床实际需要相符的亲历其境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三维体积、距离、角度、血管管径可进行实时交互的定量分析,从而可进行术前全定量三维精准评估、虚拟手术模拟及手术风险评估;开创智能时代临床教学及规培的新模式,引发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颠覆性变革。

“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 成立

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央视CCTV13 - 新闻直播间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产业的变革大幕正悄然开启,也必将对疾病的检测、诊断、治疗、康复、管理、以及临床医学教学的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025医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21382号-1